《三国演义》的说法显得牵强,《三国志》的记载更显示,是曹操早已打算对付关羽。庞德和于禁带领军队驰援襄樊前,便已在曹仁指挥下与关羽交战。

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中写道:“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,宛守将侯音等反叛,执南阳太守,劫掠吏民,守宛城。初,曹仁攻打关羽,屯扎樊城,当月令其围宛。次年春,曹仁攻破宛城,斩侯音。秋季七月,于禁被派遣协助曹仁攻打关羽。”

《三国志·张乐于张徐传》:“建安二十四年,曹操驻长安,派曹仁讨伐关羽于樊城,又派于禁助阵。”

《三国志·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》:“侯音、卫开等人以宛城反叛,庞德所部与曹仁合力攻破宛城,斩杀侯音、卫开,随后南下驻守樊城,讨伐关羽。”

究竟襄樊战役谁先动手已无关紧要,关键在于关羽似乎并不愿意打这场战争。他出征前曾对儿子关平说:“吾今年衰老,恐难回还!”这句话深刻反映了他对这次战役缺乏信心,甚至早已做好牺牲的心理准备。他觉得时运不济,可能是因为这场战争时机并不成熟。关羽在曹营也有旧识,早已察觉孙权想背后袭击,便修筑了许多烽火台加强防备。

据传关羽感叹流年不利,是因为做了一个梦,梦见被一只猪咬了。古人讲究“男不梦孕,女不梦须”,梦境反映现实心思。梦见一只长嘴大耳的动物咬他,不禁让人联想到刘备的长相——那位有着显著耳朵特征的“露涿公”。

关羽是否真做此梦,真伪难辨,但他预感自己“有去无回”的悲壮情怀,却在多部史料中有记载——这便是第一件关键事:为何关羽会有“风萧萧兮易水寒”的凄凉感?

带着这份决然,关羽踏上了征途。出发时,他做了三项重要安排:一是留下部分兵力防范东吴偷袭,负责此事的应是刘备任命的荆州治中从事、典州事潘濬;二是命糜芳照顾出征将士家属,因为荆州内部派系复杂,许多将领与曹操和孙权都有往来(黄忠也被曹操任命为假行裨将军),必须防范潜在叛变;三是命令驻守上庸三郡的刘封、孟达调兵支援攻打樊城,毕竟攻坚樊城应速战速决,兵力越多越好。

此时,第二件事发生:王室亲戚们不听号令。《三国演义》说关羽败走麦城时才向刘封、孟达求援,但事实是关羽早已命令他们出兵相助,“关羽围樊城期间,反复呼唤封、达,命他们发兵增援,但两人以山郡刚归附,尚未稳固为由拒绝,不听羽命。”

经过数月激战,关羽虽然曾水淹七军,斩杀于禁、庞德,但兵力渐渐消耗殆尽,樊城几近攻破,却因粮草不足、援军迟迟未至而难以继续推进。

樊城宛如熟透的桃子,只差最后一击即可摘下,但糜芳的粮草补给迟缓且不足,刘封、孟达迟迟未到,反倒是徐晃、张辽昼夜兼程赶来支援。关羽焦急万分,却无计可施。此时的汉寿亭侯,早已做好了最坏打算:若攻下樊城便坚守,攻不下便战死沙场。

没有后援,粮草告急,关羽被徐晃反包围。接下来的情节令人唏嘘且充满悲情:关羽本可撤回荆州,却坚决拒绝了曹操和徐晃的“好意”。

曹操的战略意图是让关羽解除樊城包围,返回南方,以牵制孙权,“曹操还特地派遣使者传书给关羽,让其缓攻,同时指使曹仁用弩箭射击施压。”

关羽此时已接获曹操放缓攻势的消息,徐晃也会网开一面。但关羽犹豫了:撤退?回到南郡接受糜氏亲戚的冷眼嘲讽?他不愿轻易撤军,军心却已涣散,无法发起最后冲锋。

最终,这场改变三国格局的大战以关羽败亡告终。古文中“禽”字有时既指生擒也指斩杀,关羽究竟死于乱军,还是在兵败之际自刎,各史料说法不一。裴松之曾质疑关羽被带到孙权面前受辱的说法:“按吴书,孙权派潘璋断关羽退路,关羽遇之便被斩杀,且临沮离江陵数百里,怎能不及时杀关羽,哪来商讨其生死?”

在我看来,关羽出征襄樊前早已认命,决心赴死,因此许多荆州文官逃往成都,万人敌关羽和骁勇的儿子关平未能突围,说明荆州内部的王亲国戚态度冷淡,关羽危机四伏。襄樊战役成为他最后一役,无论胜负,恐难活着回到西川报捷。

当然,我基于史料分析的结论不能算定论,仍有许多疑问待解:既然关羽知晓此战凶险,何以仍决意进军襄樊?刘备和诸葛亮身为当世俊杰,怎会忽视孙权对荆州的野心?若刘备给予关羽足够支援,使他能拿下几乎被洪水淹没的樊城,即便张辽、徐晃合力来袭,又怎能轻易击败关羽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