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龙舟记》周代炳

湖湘竟渡之俗莫盛大于益,每麦秋,沿江无赖水陆索费,行旅苦之,龙舟长十丈许,巨木为脊,以竹絙络首尾,浇以沸汤绞之。木虽坚亦翘如张弓,内设横木,如齿。可容百数十人。外傅薄板,饰以彩绘鳞爪,首尾毕具旗,别以色。舱中坐者桡四尺,立者桡七尺,两两相间。前坐二人名分水桡,因矫健、善博者充,后一人名柁尾桡,擇老成谙水者充之。设钲一、鼓一、铳一、长杆一,斗械旁备,置别舸三四藏骁健因备助,在关王夹者曰关王船,黄泥湖者曰扁担船,在粟公港者曰紫山船,在千家洲者曰玉皇船,各以旗辨其地,自五月朔至端午日,每日啸侣江干,裹红巾,排列登舟。舟始行,钲、鼓徐应,坐者缓桡而进,立者竖桡而歌以暇也。迨两三舟相近,鼓乃急,立桡分水,桡具下,竿摇水激,呼声雷动,江水为沸,舟行迅疾,虽杨幺水轮不及也。数舟争进,须叟,渐分胜负。捷者更捩,负者忿而思逞,稍让则已,否则,豕突羊很,不覆不止。嘉庆戊寅年,以斗致溺者,捞尸七十有三,皮肤将腐矣,犹怒目举桡作斗状,可笑也。市楼有女方簸米,目注龙舟,因手助势,而米已拨去无余。又舟妇方乳儿闻龙舟鼓,紧抱亦紧,儿啼,急犹曰:莫哭莫哭,看尔爷爷赢船,比觉儿已气绝怀中矣。是日沿江演剧,观者如堵,綵船画楫,箫管间奏,酒馔丰饫。妇女也盛饰相炫耀,往来杂沓。守土者亦屡设禁,迄不能止,则知因一时之凭吊而成千载之习俗,贻患至中于人心,岂非积之以渐沿而不革哉?因书其事以谂夫长吏之辱临兹土者。

2008年端午盛况

展开全文

那么,具体有哪些解读呢?

益阳双桡龙舟历史悠久

周代炳,生卒年不详。清代道光年间进士,益阳桃江人,代表作:天问阁怀古。

其所著的龙舟记为有据可考的第一篇关于益阳双桡龙舟的记载。

由此可见,益阳双桡龙舟至少在清朝时期已经完全成型,并具规模。

划重点:

1. 湖湘竟渡之俗莫盛大于益。

民间体育运动,集体荣誉感极强

(一)三地分旗。

各以旗辨其地。

沙头片区(红旗)、羊角片区(黄旗)、千家洲片区(白旗)

关于三色旗的来历,可参考历史推文: 益阳双桡龙舟那些事儿

(二)集体荣誉感极强。

捷者更捩,负者忿而思逞,稍让则已,否则,豕突羊很,不覆不止。

竞技型体育运动,尤其像益阳双桡龙舟这种由各行政村自发组织的,对于胜负的追求更加激发到了极致。在民间有“宁荒一年田,不输一年船”的说法,可见群众对于龙舟的输赢看得有多重,以至于在龙舟记中多次有斗殴伤人的记载。

可随着时代的发展,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,从2008年至今,打架斗殴之事从未发生。

人民群众喜闻乐见

是日沿江演剧,观者如堵,綵船画楫,箫管间奏,酒馔丰饫。

短短二十多字,足可见当时端午龙舟赛的盛况。江边淘米的妇人,米拨去无余。怀抱婴儿的妇人,不 觉儿已气绝怀中。都可以看出两岸人民群众对于双桡龙舟的热爱。

守土者亦屡设禁,迄不能止

开个玩笑,屡设禁,看来“守土者”对于龙舟比赛的禁止,也是有源头的。而我们要做的,年年划好安全船、友谊船。

往年比赛回顾: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